我实验室郑艳婷课题组在《经济地理》发表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格局
01.05.2018新自由主义思潮引领下的经济全球化塑造了过去40年的世界制造业格局,形成了若干个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群。然而,金融危机提醒人们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并非普适,转而寻求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我国政府也已逐步认识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性,因而逐渐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战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持续了30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沿海城市群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产业转移正向一些内陆地区进行。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内需为主的战略以及经济的新常态如何影响内陆地区制造业空间重构,是需要我们考察的问题。
制造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制造业企业分布是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基础。经典的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生产活动会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日本学者提出了“雁行模式”,其动因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转移。石敏俊等认为,在我国,以2004—2005年为转折点,部分制造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食品轻纺行业较为典型;中部地区承接了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能源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且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三倍多,而高端产业仍集中在沿海地区;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份额从沿海发达城市转向沿海省份内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市以及中西部省份内部产业基础较好且本地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市。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企业在中西部地区选择新的厂址时,关注的核心区位要素和沿海地区有所差别。这些区位要素在中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如何重构地区制造业时空格局,产业转移能否培育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并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值得分析和思考。
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作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排头兵,有着敏锐的知觉和明显的优势:地理上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接近,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资源充足且廉价,市场广阔,是我国交通运输的枢纽地区。同时4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随着内需的增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发展的驱动力正日益多元化,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一支备受瞩目的强劲力量。分析沿海工业企业向长江中游地区转移过程中的空间格局,对于认清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基本规律较为关键,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有着基本的指导意义。
企业的地理位置是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最重要的数据项。由于确定企业的精确位置需要大量全面的微观数据,而这些信息往往难以获得,从而使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停留在以行政区划范围为单位的计算总结层面上,不利于更加直观、精确地考察微观企业的分布格局。本文基于微观企业地址信息,利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构建微观企业空间点数据库,更加清晰地展示微观企业的准确位置,从而精确刻画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的时空格局演化。
该文章以“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格局”为题,发表在《经济地理》2018年5月第3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