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验室陈佳川、魏杨、许婉婷在《社会科学》发表幸福度感知、生活水平位置感知与流动人口的留城定居意愿
10.11.20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显著的经济成就与大规模、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达到70%的城镇化水平,开始进入人口大迁移的时代。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高速的城镇化伴随着大量的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大量的流动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从1982年的657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2.44亿人,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毋庸置疑的是,流动人口留城定居将是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究其留城定居意愿对未来城镇化的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流动人口留城定居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不同于落户意愿,定居意愿指的是无论是否可以获得户籍,流动人口在城市永久停留与居住的准备。在工业化初期和沿海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工作机会、工资水平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许多流动人口逐渐进入城市并因此定居。除经济因素外,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家庭特征、心理因素、城市融合度以及国家的户籍制度也均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随经济水平的发展,追求个人更高水平的工资已然不再是流动人口留城定居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本身的主观心理感受逐渐成为流动人口定居与否的考量因素,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回乡潮”现象。根据现有的研究,毫无疑问,经济、家庭与心理因素均是影响流动人口留城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更为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模型探讨各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定居意愿的直接影响,然而忽略了各因素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究竟经济因素是否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心理感知从而影响其留城定居意愿,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流动人口的去留将会在未来成为影响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拟将通过对CHIP2013数据运用Probit与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估计,进一步了解流动人口留城定居意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探究其主观效用与心理感受对于其迁移决策的影响,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文章一方面丰富了新发展阶段下对人口流动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另一方面,该研究同时可以为未来地方城市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以及未来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参考。这说明关注知识溢出的影响是全面评估和考量科技管理与政策的保证。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图在创新方面是为了发挥城市与集聚利于交流的优势,促进知识溢出并利用其产生的正外部性,推动创新带动收益递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率。
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为流动人口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讨论。
该文章以“幸福度感知、生活水平位置感知与流动人口的留城定居意愿”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2019年11期 第8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