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

首页» 首页栏目» 发表论文

我实验室陈浩教授在《社会学报》发表完善碳排放市场交易等相关制度

27.02.2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由此,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12月颁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旨在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权市场,激励企业(当前主要是电力生产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但在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过程,应特别关注和应对如下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首先,合理总量控制,协调“低碳”与“发展”的动态均衡。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后《巴黎协定》时期践行我国碳减排责任的重要行动。《巴黎协定》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倡导“发展”和“降碳”的双赢。应在不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碳市场的逐步完善;采取“适度从紧”的方略,制定合理的总量减排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协调“低碳”与“发展”的动态均衡,积极运用动态反馈评价方法,合理调整年度总量与配额,实现均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统一碳配额计算、定价与分配规则,建立公开透明的碳交易结算体系,防止碳配额交易的非公平博弈。在全国建立统一、公正透明的碳配额计算方法和分配规则,是指导企业采用针对性控排措施,规范企业碳排放数据计算,实施科学精准的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基础,同时将有效防范因虚假信息导致的金融信贷风险;规则的不透明势必导致企业配额的非公平竞争博弈,引发碳交易市场可能全面退化为寻租市场的风险,极大损害全国碳市场的整体利益。

第三,完善企业履约与奖惩机制,降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盈利目标的冲突。推行碳市场机制在于将排放行为的负外部性内生化,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影响企业的决策,但碳价格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与企业的盈利目标和短期竞争力发生冲突。从七地碳交易试点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存在拒不履约的行为。此外,企业可能会因减排技术改造成本高而通过减产或简单购入配额来完成履约指标,使碳排放权交易流于形式。国家应通过完善企业履约与奖惩机制,通过差异化的有偿配额购买管理,刺激企业向良性的、以技术升级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变,抑制消极履约行为。

第四,警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演变成投机市场,防范碳价格剧烈波动。随着碳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化是必然趋势。碳金融衍生品有助于盘活企业碳资产,加快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但过度的金融化将刺激投机行为,给碳市场运行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现阶段应着力打造成熟、规范的现货交易市场,完善碳市场金融监管机制,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谨慎地放开金融衍生产品二级市场,但应严防碳交易市场的过度衍生化和投机化。政府应建立配额储备与收储机制,以应对价格的特殊异动。监管部门要充分做好市场价格与舆情监测工作,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预警,适时引导市场预期,保障整体价格稳定运行。

第五,保持与其它宏观政策,特别是电价改革政策的协调,防范由于相关制度的非协调性错位引发的政策兼容性风险。碳交易市场不是孤立的,需与其它宏观政策协调一致运行。当前,我国与碳市场相关的其它产业改革,如电力市场(电价)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正在同步进行。应保持碳市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维持与相关政策改革的协调。特别是在覆盖范围方面,应纳入电力和热力消费隐含的间接排放,以解决目前因电力市场成本传导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碳价格信号失灵的问题。在配额分配机制方面,应主要按照实际产量,并参照行业基准和历史排放强度,制定配额分配,以缓解由于经济和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行业整体配额的过紧或过松问题。

总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强化政府监管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建立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监管严格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数据报送系统,并纳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管理。完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科学制定排放单位配额分配标准和办法,完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相关制度。充分论证碳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机制,严控市场风险。

该文章以“完善碳排放市场交易等相关制度”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报》总第1595期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