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验室郑艳婷在《地理科学进展》发表中国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理论背景、形成机理及最新进展
25.02.2020过去40a来,城市群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域类型。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都在持续向城市群集聚,世界城市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持续扩大。对此,理论学界分别以 “城市的胜利”、“复兴的大都市以及“星球城市”等来描述城市群对这个时代的重要影响。根据预测,城市群的集聚趋势仍将继续,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特大城市群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体。通观国外经典城市群理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区域集聚是所有城市区域的共同特征。然而,中国高度密集的人口特征、独特的社会主义特色经济体系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等注定中国的城市群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区域有着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城市群内部,较远乡村地区也参与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吸引了大量经济活动和人口进入,从土地利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分散的空间特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就已经关注到了这种大型城市地域类型的出现,并围绕其概念、特征、界定等进行了持续而大量的研究工作。中国的城市群研究大多强调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及其内部各地域单元的功能联系,空间模式研究则注重多中心模式或圈层结构的刻画,而大多忽略了其最为独特的空间特征,即城市群内部原乡村地区分散化的空间发展模式。而正是因其内部高密度的分散化发展模式,以及原乡村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使得城市群的资源环境约束变得更为突出。学术界或忽略了城市群高度的分散性区域集聚这一重要特征,或将其等同于普遍存在的乡村工业化特征,使得这一独特的空间特征对于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大打折扣,也阻碍了基于该特征的定量刻画而进行的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和规划管理。
本文在深入剖析国内外经典城市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城市群空间模式可以由分散性区域集聚来概括,并将其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深入揭示其形成机理,展望了未来发展态势。
该文章以“中国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理论背景、形成机理及最新进展”为题,发表在《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02期 第339-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