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成华教授受邀为《瞭望》解读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
11.03.2024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技术能力谋新、产业集群成链、融合发展提速、民营力量奋进的良好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亮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3年向上生长的背后,是产业协调力、创新驱动力、人才支撑力、资金加持力等的向下扎根。
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新闻周刊——《瞭望》2024年第11期刊发特稿《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又一年》,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受邀解读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
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在抓好集聚、引育人才、自主创新、做好调控四方面加力:
第一,合纵连横,抓好集聚。
关成华院长表示,产业集群对推动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积极作用,需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正向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北京可以加强城区统筹和战略协同,加快健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的融合发展和辐射引领机制,利用“飞地孵化”“飞地经济”等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面向全球,适应国际规则新变化,积极实施先行先试改革,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有效利用港澳和全球产业资源、市场,推动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
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立足于北京的存量、首都都市圈的存量,在全球寻求优质增量,借助北京的科研城市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优势,加强制度创新,站在全球配置资源、凝聚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齐升。
第二,引育并举,储备人才。
关成华教授提出,创新型人才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安全性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本土人才到国际人才,均要做长远储备。
具体而言,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及学科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队伍。
另一方面抓住复杂国际形势的窗口期,创新国际人才服务政策,破解国际人才工作生活的便利服务难题,提升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可在广受关注的居留许可、工作许可、教育医疗、保险税收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吸引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
文章转自: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官网